纪录片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》第一季全50集中文字幕 - 1080P高清下载

2021-08-30
336
纪录片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》第一季全50集中文字幕 - 1080P高清下载


内容介绍

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》以50集微纪录片形式,系统梳理江南文化的精髓,每集聚焦一首经典诗词、从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到薛绍徽的《冶上晚眺》,跨越汉唐至明清千年文脉。影片通过诗词解析、串联起江南的园林、古镇、书画等元素,展现水乡的柔美与哲思,让观众在五分钟的篇幅里沉浸于诗人笔下的烟雨楼台和小桥流水。

导演陈晓卿巧妙融合实景拍摄与动画再现,如杜牧的《江南春》中重现南朝寺庙的暮鼓晨钟、苏轼的《归宜兴留题竹西寺》则用镜头捕捉竹影婆娑中的禅意。全片不仅还原历史场景,更深挖文人情怀、例如李煜的《望江南·闲梦远》揭露亡国之痛背后的江南依恋,辛弃疾的《南乡子》则激昂抒发家国抱负。

在泛娱乐化时代,这部纪录片如一泓清泉,以高雅格调推动文旅融合。观众能跟随范成大的《四时田园杂兴》体验农桑之乐,透过姜夔的《扬州慢》感怀城池兴衰。每一帧画面都如诗如画,唤起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豪,激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。




高清资源下载

获取资源



资源信息

  • 片名(别名):江南文脉(诗词篇)
  • 季数:第一季
  • 集数:全50集
  • 导演:陈晓卿
  • 出品方:江苏卫视
  • 发行时间:2018年
  • 分辨率:1080P
  • 字幕信息:中文字幕
  • 文件大小:未知大小
  • 文件格式:MKV/MP4
  • 下载类型:高清素材
  • 独家高清资源:影片画质清晰,适合自媒体解说二创和纪录片爱好者观赏。
  • 独家高清音轨:高清音轨(WAV超采),带来如临现场般的体验。
  • 独家高清花絮:包含独家高清花絮、剧照、PDF手册。

内容目录

  • 第1集《枫桥夜泊》,本集聚焦唐代张继的名篇,镜头从苏州寒山寺的夜泊场景切入,解析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的意境。通过专家访谈、揭示该诗如何成为江南羁旅文化的象征,并影响后世文人创作。实景重现江枫渔火的静谧画面、结合历史文献,探讨诗词中隐含的唐代社会变迁与个人漂泊情感,让观众领悟诗作超越时空的共鸣力。

  • 第2集《江南春》,以杜牧诗作为线索,展现南朝至唐代江南的春景画卷。影片深入南京鸡鸣寺、考证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的历史背景,分析佛教文化对江南建筑的影响。通过动画再现杜牧游历轨迹、并结合气候学数据,解读诗中烟雨意象如何反映江南地理特征,引导观众思考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。

  • 第3集《题金陵渡》,围绕张祜的金陵怀古之作,纪录片探访镇江古渡口、还原唐代漕运盛况。专家剖析诗句“潮落夜江斜月里”的视觉美学,揭示其如何启发明清山水画风格。穿插金陵城遗址考古发现、论述诗词作为历史证言的价值,强调渡口在江南商贸网络中的枢纽角色。

  • 第4集《惠山听松庵》,聚焦皮日休的禅意诗作,取景无锡惠山寺,展示“松声夜半落庭除”的实景体验。影片对比唐代与当代松林生态、探讨自然崇拜在江南文化中的延续。僧人访谈阐释诗中空灵境界对禅修的影响,引申出环境保护对维系文化记忆的紧迫性。

  • 第5集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,以杜牧寄友诗为载体、展现扬州二十四桥的古今变迁。通过3D复原唐代街市,解读“青山隐隐水迢迢”中的地理符号,并结合韩绰生平考据,揭露晚唐官场浮沉。片中邀请诗人后裔朗读原作、强调书信体诗词在情感传递上的独特力量。

  • 第6集《忆江南·江南好》,解析白居易的经典词作,以杭州西湖为背景、对比“日出江花红胜火”的实景与艺术表现。学者剖析词中“曾谙”二字背后的移民史,追溯诗人从北方南迁的文化适应过程。通过市民访谈,探讨该词如何塑造现代江南旅游意象,凸显文学对地域认同的塑造作用。

  • 第7集《泊船瓜洲》,围绕王安石的政治抒情诗、镜头聚焦镇江瓜洲古渡。纪录片还原北宋变法时期的历史语境,解读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的革新隐喻。水利专家解说长江河道变迁、结合诗中地理坐标,反思人类活动对江南水系的千年影响。

  • 第8集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,以谢朓的山水诗为轴,重现南京三山景观。影片对比南朝与当代都市天际线,剖析“余霞散成绮”的审美演变。学者论述该诗对李白等后世文人的启发、强调其在山水诗派中的奠基地位,呼吁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遗迹的保护。

  • 第9集《归宜兴留题竹西寺》,苏轼的题壁诗成为本集核心、探访宜兴竹海古寺。通过碑刻研究,还原诗人贬谪心境,解读“已过山阴访戴舟”的典故隐喻。生态学家解析竹林对江南微气候的调节作用,引申诗词中对自然疗愈功能的早期认知。

  • 第10集《送人游吴》,杜荀鹤的赠别诗引导观众走入苏州水巷。影片分析“君到姑苏见”的导游式叙事、对比唐代与今日市井生活。社会学者探讨诗中“水港小桥多”映射的社区凝聚力,反思现代都市规划对传统邻里空间的借鉴意义。

  • 第11集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,常建的禅院诗作串联常熟兴福寺之旅。镜头捕捉晨钟暮鼓中的“潭影空人心”意境、僧侣访谈阐释佛教与江南园林的互融。纪录片考证诗中对声景的描述,论证其为中国最早的环境声学记录之一。

  • 第12集《登金陵凤凰台》,李白怀古名篇引领南京凤凰台遗址探索。通过文献对比崔颢《黄鹤楼》,解读“吴宫花草埋幽径”的竞争意识。考古呈现六朝宫殿遗迹,论述诗作如何以废墟美学警示权力虚幻、深化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。

  • 第13集《芙蓉楼送辛渐》,王昌龄的送别诗聚焦镇江芙蓉楼。专家剖析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的廉政隐喻,关联唐代监察制度。实景重现江雨离情、结合心理学分析离别主题在江南诗词中的高频出现,折射地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特质。

  • 第14集《木兰花慢·彭城怀古》,萨都剌的怀古词导向徐州古战场。影片再现元明战争场景,解读“铁马金戈”对英雄主义的重构。历史学家对比词中南北文化碰撞,强调彭城作为江南门户的战略意义、及其在民族融合中的角色。

  • 第15集《望江南·闲梦远》,李煜的亡国词成主题,取景南京南唐宫阙遗址。通过宫廷画复原、解析“船上管弦江面绿”的奢华记忆。心理学家探讨词中梦境对创伤疗愈的作用,引申艺术作为历史反思工具的价值。

  • 第16集《江南可采莲》,汉乐府民歌引领太湖采莲实景。农学家演示传统采莲技艺,对比诗中“鱼戏莲叶间”的生态描写。影片考据民歌在汉代传播路径,论述其作为江南田园诗源头的地位、及对民俗保护的启示。

  • 第17集《四时田园杂兴》,范成大的农事诗聚焦苏州乡村。四季镜头记录稻作与蚕桑,解读“童孙未解供耕织”中的代际传承。经济学家分析诗中描述的南宋商品经济模式、批判现代农业对传统智慧的忽视。

  • 第18集《淮安览古》,姚广孝的史诗串联淮安运河遗迹。通过漕运模型,解读“旌旗影动水云宽”的军事地理。影片揭露靖难之役背景,反思权力斗争对江南稳定的破坏,强调诗词作为历史警示的功能。

  • 第19集《焦山望松寥山》,李白的江景诗导向镇江焦山。地质学家解说诗中“石壁望松寥”的断层构造、关联长江航道变迁。镜头捕捉夕照中的山水意境,论述该诗对文人山水画空间构图的影响。

  • 第20集《太湖》,马愈的风景诗展开无锡太湖全景。生态纪录片手法呈现“三万六千顷”水域危机、专家引用诗中生物多样性描述,对比现代污染现状。呼吁诗词美学驱动环保行动,守护江南生态命脉。

  • 第21集《扬州慢·淮左名都》,姜夔的词作痛陈扬州战乱创伤。复原金兵南侵场景,解析“渐黄昏、清角吹寒”的音景叙事。社会学者关联南宋流民潮,批判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毁、升华和平主题。

  • 第22集《入朝曲》,谢朓的宫廷诗重现南京六朝礼仪。通过服饰考据,解读“飞甍夹驰道”的建筑美学。影片对比诗中理想都城与当代南京规划,反思权力美学对城市身份的塑造力。

  • 第23集《乌衣巷》,刘禹锡的怀旧诗聚焦南京乌衣巷旧址。考古揭示王谢家族生活痕迹,剖析“旧时王谢堂前燕”的阶级隐喻。社会学家论述诗词如何解构权贵神话、赋予平民历史话语权。

  • 第24集《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》,杜甫的赠诗探访江宁佛寺。僧侣口述诗中“杖藜晚步”的禅修实践,对比唐代与现代佛教世俗化。影片强调诗词作为宗教与文化纽带的功能、反思精神传承的断裂。

  • 第25集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,辛弃疾的爱国词立足镇江北固山。重现南宋抗金战场,解读“年少万兜鍪”的英雄叙事。历史学家批判词中对孙权的美化,引申民族主义在文学中的双刃剑效应。

  • 第26集《登阅江楼》,汤显祖的登高诗导向南京阅江楼。对比诗中“龙蟠虎踞”意象与明代国防政策,戏曲专家分析诗作的舞台空间感、论述其对《牡丹亭》创作的影响。

  • 第27集《夜泊伯渎》,赵孟頫的夜泊诗串联无锡伯渎河。镜头穿越水乡夜景,解读“渔灯明灭”中的经济生活。考据元朝海运政策、反思诗词如何记录商旅文化的兴衰。

  • 第28集《青山寺》,尤袤的寺庙诗探访常州青山寺。建筑学家解析“古刹藏深谷”的选址智慧,结合诗中生态描写,论证宋代寺院对生物保护的贡献,引申宗教与自然共生的哲学。

  • 第29集《菩萨蛮·人人尽说江南好》,韦庄的词作聚焦江南宜居神话。社会调查对比诗中“画船听雨眠”与现代生活节奏、揭露理想化叙事的现实落差,批判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蚀。

  • 第30集《大风歌》,刘邦的豪迈诗导向徐州歌风台。历史再现楚汉争霸、解读“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”的权力焦虑。影片关联诗中气象意象,分析其对江南帝王诗词的范式影响。

  • 第31集《题鹤林寺僧舍》,李涉的禅诗探秘镇江鹤林寺。通过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名句,心理学家论述休闲对创造力激发的作用。对比唐代文人隐逸与现代压力社会,提倡诗中的生活平衡智慧。

  • 第32集《怀杨通州》,文天祥的悼诗追南通英烈。考据南宋抗元战役、解读“丹心照汗青”的生死观。伦理学者分析诗中忠义精神对江南士族的价值重建,关联当代家国责任教育。

  • 第33集《天平山中》,杨基的山水诗展现苏州天平山。地质镜头解析“白云生处”的地貌成因、园林学家论述该诗如何影响明代造园技艺,强调自然景观的诗意转化过程。

  • 第34集《牛首山》,李国宋的风景诗导向南京牛首山。佛塔实拍中解读“天阙云霞”的宗教象征,影片揭露清代佛教复兴运动,批判诗中避世倾向对社会的消极影响。

  • 第35集《垓下歌》,项羽的绝命诗重现宿迁古战场。考古呈现楚军遗迹、解读“虞兮虞兮奈若何”的性别叙事。学者批判英雄史观的局限性,引申失败者在文化记忆中的地位。

  • 第36集《武丘寺路》,白居易的游寺诗探访苏州虎丘。比对诗中“酒舍旗亭次第开”与唐代商业地图、经济学家论述寺庙经济对江南城市化的催化作用,反思宗教与资本的共生关系。

  • 第37集《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》,苏轼的茶诗聚焦无锡惠山茶会。非遗传承人复原宋代点茶技艺,解读“小龙团”中的贡茶制度。生态视角分析诗中太湖远景,批判开发对景观视野的破坏。

  • 第38集《桃叶歌》,王献之的情诗串联南京桃叶渡。考据六朝爱情故事、解读“渡江不用楫”的浪漫隐喻。社会学者对比古今婚恋观,强调诗词对情感教育的永恒价值。

  • 第39集《泰伯祠》,范仲淹的怀古诗导向无锡泰伯庙。影片重构吴文化起源、解读“至德三让”的伦理意义。哲学家论述诗中谦让精神对江南商帮文化的影响,批判现代竞争的异化。

  • 第40集《金陵晓发》,姚鼐的晨景诗展现南京城苏醒。交通学家解析“车马正纷纷”的清代物流网络,对比诗中效率与现代拥堵,引申城市规划的人文维度缺失。

  • 第41集《夏日杂兴》,杨万里的农趣诗记录扬州夏日。镜头捕捉“儿童急走追黄蝶”的童真场景、教育学家探讨诗中自然教育法,批判当代儿童与自然的疏离。

  • 第42集《哭晁卿衡》,李白的悼友诗追唐代中日交流。考据晁衡遣唐使事迹、解读“日本晁卿辞帝都”的文化交融。影片关联海上丝绸之路,论述诗词在外交史中的媒介作用。

  • 第43集《过苏州》,苏舜钦的贬谪诗探苏州沧浪亭。复原宋代文人结社场景,解读“绿杨白鹭俱自得”的处世哲学。心理学家分析逆境中的诗意疗愈,倡导精神韧性培养。

  • 第44集《赋紫云山》,郭崇规的山景诗导向泰州紫云山。生态学家解说诗中“烟霞锁翠微”的植被分布、揭露采矿对山体的破坏。呼吁诗词美学推动生态立法。

  • 第45集《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》,郑板桥的酬唱诗聚焦扬州画派。真迹展示中解读“墨点无多泪点多”的艺术观,影片论述该诗对文人画革新的影响、批判艺术市场化危机。

  • 第46集《第一山怀古》,米芾的题壁诗探盱眙第一山。书法家解析诗中“摩崖石刻”的美学价值,地质学者关联淮河地理变迁,强调诗词作为地质记录的独特性。

  • 第47集《一剪梅·舟过吴江》,蒋捷的羁旅诗展现吴江舟行。镜头穿越水道网络,解读“流光容易把人抛”的时空哲思。物理学家结合相对论、论述诗词对时间感知的文学表达。

  • 第48集《忆江南·歌起处》,王世贞的词作追江南曲艺。非遗呈现昆曲演出,剖析“歌起处”中的声景文化。音乐学者论述该词对明代戏曲兴衰的见证、引申非遗保护路径。

  • 第49集《次韵陶云汀登东海云台山》,梁章钜的登山诗导向连云港云台山。考据清代海防,解读“观海亭亭潮欲生”的战略视野。影片批判闭关政策,关联诗中开放精神对当代的启示。

  • 第50集《冶上晚眺》,薛绍徽的暮色诗终篇南京冶山。镜头交融工业遗迹与自然晚霞,解读“烟树苍茫”的城乡变迁。社会学家以诗结语,呼吁在现代化中守护江南文脉的魂与根。


相关纪录片推荐

(探寻诗圣生平,深度解析唐诗艺术与社会关怀)

(以金银白三色为线索,解构西方艺术的文化密码)

(剖析八位艺术巨匠,揭示创作背后的时代精神)

(展现禅意庭院美学,对比东方园林哲学异同)

(梳理俄罗斯艺术脉络,从圣像画到先锋派的变革)


视频预览截图


纪录片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  》预览截图

纪录片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  》预览截图

纪录片《江南文脉(诗词篇)  》预览截图

(图片为视频预览截图,资源为视频格式)

使用道具

Copyright © 2023-2024 bxtrip.com. ( 陕ICP备2022013484号-3 ) | 纪录片知识库 | 网站地图 | 网站链接
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